德约科维奇避谈身价,估计超过五亿
在一个被身价、粉丝数、房产面积、年薪定义的时代,总有人拒绝被简化成一串冰冷的字符。当皮尔斯·摩根在对德约科维奇的专访中直白追问“你身价多少?3亿?4亿?”时,诺瓦克·德约科维奇的回答如同一记优雅的反手穿越球,轻巧地越过了数字的网,落点在更深远的地方。

“也许吧。可能更多。”他先是以塞尔维亚人特有的含蓄承认了事实,随即话锋一转:“我不喜欢谈这个。我不想全部公开。为什么要呢?”
这轻描淡写的“为什么要呢”,问住的或许不只是摩根,更是我们整个时代。

我们生活在一个将财富视为终极记分牌的世界。 福布斯榜单、富豪排名、奢侈品炫耀——这些构成了当代成功的象形文字。而在职业体育这个高度资本化的领域,金钱更常被视为衡量伟大的直接标尺。但德约科维奇,这位手握24个大满贯冠军、成就“三圈全满贯”的男子网坛历史第一人,却选择避谈自己的身价:“我们生活在一个非常物质主义的社会。这不是我的处世之道。”他说。

这句话背后,是一个从战火中走出来的塞尔维亚男孩的清醒。1999年,12岁的德约科维奇在贝尔格莱德的防空洞里练球,听着北约轰炸机的轰鸣。他比任何人都明白,有些价值无法用美元计价,比如在废墟上重建的勇气,比如对网球纯粹的热爱,比如一个国家将希望寄托在一个少年身上的重量。

如今,当他每年从赛场赚取数千万美元,通过代言和投资积累惊人财富时,他依然保持着近乎苦行僧般的自律——严格的饮食控制、精准的睡眠时间、近乎苛刻的训练计划。这种反差揭示了一个深刻真相:驱动他前进的从来不是银行账户的增长,而是对网球本身近乎神圣的追求:“钱很重要,但如果那是你唯一思考的事……你最终会迷失自己正在做的事的意义。”

这句朴实的话语,道破了当代精英运动员面临的终极困境。在体育高度商业化的今天,许多运动员不可避免地成为行走的商标,他们的价值被简化为商业影响力。但德约科维奇始终保持着清醒,他知道自己首先是运动员,然后才是商业实体。这种身份的锚定,让他免于在名利场中迷失。

他的财富观令人想起罗马哲学家塞涅卡的智慧:“财富如奴隶,明智者为仆,愚昧者为主。”对德约科维奇而言,金钱是实现更大目标的工具,而非目标本身。他创立基金会支持塞尔维亚教育,投资生物科技公司追求全民的健康,这些选择都指向一个超越自我的愿景。

这个在自媒体上充斥着私人飞机和钻石手表的时代,德约科维奇的低调显得格外珍贵。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可能性:一个人可以在物质上取得巨大成功,却不让物质定义自己的价值。他的“不公开”不是掩饰,而是一种态度——我的价值不在账户余额里,而在每个发球、每个制胜分、每次从逆境中反弹的坚韧里。

当摩根执着于数字时,德约科维奇将对话引向了更深处。他提醒我们,在这个痴迷于量化的世界里,最珍贵的东西往往无法计量,这就是激情、专注、对卓越的不懈追求、在压力下的优雅风度。

或许,德约科维奇留给这个物质主义时代最宝贵的遗产,不是他积累的财富,而是他对待财富的态度。在一个急于给一切定价的世界里,他坚定地守护着那些无价之物:精神的纯粹、事业的初心、生命的更大意义。

正如他在球场上总能看到别人看不到的角度,在人生这场更大的比赛中,他也选择了一条少有人走的路,不是被财富定义,而是用财富去定义更有意义的成功。这或许才是他真正的“身价”——一个无法用美元衡量的价值。(来源:网球之家 作者:Mei )